底片專有名詞資料庫 – 底片(負片、正片、反轉片)
By 21. 9 月 2016現今廣泛應用的底片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捲方便使用,所以又稱膠卷。
▲from Freepik
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會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
以135 彩色底片為例:
▲I, Voytek S [GFDL, CC-BY-SA-3.0 or CC BY-SA 2.5-2.0-1.0], via Wikimedia Commons
1. 基底 (Film base)
2. 接著劑 (Subbing layer)
3. 紅色感光乳劑 (Red light sensitive layer)
4. 綠色感光乳劑 (Green light sensitive layer)
5. 黃色濾色層 (Yellow filter)
6. 藍色感光乳劑 (Blue light sensitive layer)
7. UV濾光層 (UV Filter)
8. 保護層 (Protective layer)
9. 可見光 (Visible light)
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早期的底片用玻璃作片基,19世紀晚期塑膠工業技術成熟,壓成薄片的塑膠片取代玻璃成為片基。
底片以感光速度(DIN/ISO)來分別,由最低速之ISO25度至高速之ISO3200,一般來說感光度越低,畫質越細膩。最常用的膠卷為DIN21度/ISO100,其次是快片,即DIN24度/ISO200。其它速度的膠卷,由於價格,沖片技術要求特殊,在2000年左右數位攝影興起後,幾乎只有專業人士才會使用。
負片(negative film)主要分類:
1.負片
2.正片
3.反轉片
負片是最普遍的底片型式,同反轉片屬拍攝用底片,為照相、電影等攝影所使用取得負像(negative)的感光材料。原理是明暗、色調皆與原來景物相反的負像經曝光和沖洗,即得被攝體負像的底片,可經由印相(contact printing)或放大的手續印製成為相片、幻燈片或投影片。
黑白底片上的影像、明暗與被攝體相反。彩色底片上的影像,色彩與被攝體互為補色。
▲黑白影像(左)以及其負片(右)
▲彩色影像(左)以及其負片(右)
正片(Positive Film)
正片為底片的分類標準之一,膠片功能類似相紙,利用負片沖印得到正像顯影,但不像負片和反轉片是攝影膠片。
▲By Bart from New Orleans, Louisiana, USA (Strip)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由於以反轉沖洗法(Reversal Process)的反轉片(Reversal film)亦採正像顯影方式,「正片」遂成與負片相對的感光材料總稱,可供影片拷貝、幻燈機及燈箱觀賞等用途上,也可印製照片、印刷製版。
反轉片
彩色反轉片會在盒上標示「CHROME」。色彩飽滿,真實,但曝光寬容度小(往往只有4、5EV,負片則能達到9EV甚至更多)的特點,對攝影愛好者是種考驗,因為細微的曝光差別就能在膠片上體現出來,得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曝光要領。
正片負沖(Cross Processing)
▲Kodak Color Plus negative film shot with a Holga, processed with E-6 chemistry
反轉片一般需要經過2次沖洗,先負沖,再反轉,即E-6沖印處理。正片負沖就是負沖後「跳過」反轉環節,直接印製照片,亦即應該使用E-6沖印的正片卻採用了負片的C-41沖印處理 。負沖的正片,色彩艷麗,色調誇張,呈現獨特風格。這種正片負沖或負片正沖的手法稱之為「交叉沖洗」(Cross Processing)。
相關連結:
[部份內容來自]底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部份內容來自]正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修訂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