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人絮語】台灣藝術攝影師 ─ 3cm
戀人絮語 ─ 觀後系列,咀嚼詩詞後延伸出圖像。
<難以言傳的愛>
要想寫愛情,那就意味著和言語的混沌發生衝突:在愛情這個癡迷的國度裡,言語是既過度又過少,過份(由於自我無限地膨脹,由於情感氾濫)而又貧乏(由於種種規約、慣例的層次,使它變得平庸)。
文/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
<我愛你>
我可以連日連夜地說「我—愛—你」,而卻無法真的去「我—愛—她」:我不想僅僅用一個句式,一句表白,一種腔調打發對方(說「我—愛—你」的潛在動機是加個稱呼:加一個名字:「阿里安,我愛你」,狄俄尼索斯說)。
文/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
<我愛你>
我可以連日連夜地說「我—愛—你」,而卻無法真的去「我—愛—她」:我不想僅僅用一個句式,一句表白,一種腔調打發對方(說「我—愛—你」的潛在動機是加個稱呼:加一個名字:「阿里安,我愛你」,狄俄尼索斯說)。
文/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
<就是這樣>
戀人老是想給對方下定義,又苦於無從對付這個定義的種種不穩定因素,於是幻想得到某種奢智,以便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對方,而無需借助任何形容詞。
文/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
<就是這樣>2
戀人老是想給對方下定義,又苦於無從對付這個定義的種種不穩定因素,於是幻想得到某種奢智,以便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對方,而無需借助任何形容詞。
文/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
<無類>
我的大半創傷都因俗套造成,我不得不像大家一樣把自己弄成個戀人:妒忌,感覺被遺棄,感到受挫,跟別人沒什麼兩樣。可一旦碰到獨特的關係時,俗套就動搖了,它被超越,被瓦解,而諸如妒忌什麼在這沒有界定,說不清道不明 —— 無法陳述 —— 的關係中也就無從立足了。
文/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
<無類>2
我的大半創傷都因俗套造成,我不得不像大家一樣把自己弄成個戀人:妒忌,感覺被遺棄,感到受挫,跟別人沒什麼兩樣。可一旦碰到獨特的關係時,俗套就動搖了,它被超越,被瓦解,而諸如妒忌什麼在這沒有界定,說不清道不明 —— 無法陳述 —— 的關係中也就無從立足了。
文/羅蘭.巴特,《戀人絮語》(1977)
Roland Barthes, 《Fragments d’un discourse amoureux》(1977)
<情書>
一個人要是接受了通信交流中的「不公平」,情願不停地喃喃低語而不管是否有沒有應答,那他就有一定的自主權,一種母親的自主權(指可以隨意憑想像「生育」出對方的形像)。
文/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
<情書>2
一個人要是接受了通信交流中的「不公平」,情願不停地喃喃低語而不管是否有沒有應答,那他就有一定的自主權,一種母親的自主權(指可以隨意憑想像「生育」出對方的形像)。
文/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
<我沉醉了,我屈從了…>
身心沉浸。戀人在絕望或滿足時的一種身不由己的強烈感受。
文/羅蘭.巴特,《戀人絮語》(1977)
Roland Barthes, 《Fragments d’un discourse amoureux》(1977)
<切膚之痛>
這是戀人特有的敏感性;這就使他變得脆弱,經不起最輕微的傷害。
文/羅蘭.巴特,《戀人絮語》(1977)
Roland Barthes, 《Fragments d’un discourse amoureux》(1977)
<災難>
在劇烈的發作過程中,由於戀人感覺到戀愛境界猶如一條死胡同,一個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陷阱,他寧可毀滅自己。
文/羅蘭.巴特,《戀人絮語》(1977)
Roland Barthes, 《Fragments d’un discourse amoureux》(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