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影像創作者的西洋藝術史入門

文/編輯群




神秘的古國

 追求永生的埃及藝術(Egypt , 西元前4000年~前332年)

古埃及藝術大部份是為墳墓或神廟而做的,所以風格非常莊嚴且依循著特定的規則,這些規則形成大眾對美的共識,藝術家被要求不需要個人風格,只要單純把想表達的重點表達清楚,並且組合在一起,他們認為越是能夠貼近這些規則的作品越是美的藝術品。

象徵關鍵字:金字塔木乃伊人面獅身像法老圖坦卡門象形文字埃及神話埃及神祇

  • b1
  • b2-1

 


 發現人體之美-希臘藝術(西元前4世紀~前1世紀)

希臘藝術受埃及影響甚大,雖然這時期的繪畫多已損毀,僅留下一些古瓶彩繪,但相較之下,戲劇、體育的發展以及建築與雕刻上的成就更令人驚豔。另外,崇拜神祇的希臘人認為,神和凡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於是創造出各種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至今仍經常被當作藝術創作的題材。

象徵關鍵字:雅典斯巴達荷馬史詩奧林匹亞奧林匹克運動會希臘神話希臘神廟

  • 建築場景(生產中)
  • 服裝造型(生產中)
  • 史詩題材:
  • 特洛伊木馬屠城(生產中)

 


 重實用的羅馬藝術(西元1~3世紀)

羅馬在軍事上征服了希臘,但在藝術表現上卻不得不臣服於希臘,因此所有的藝術家都是來自希臘,各種繪畫和建築也都是繼承了希臘風格再加以改良。比較不同的是,羅馬在公共工程的決策上比較注重實用價值,例如:競技場、道路、下水道、公共澡堂等,就連雕刻也比較注重肖像雕刻強調其英雄事蹟。

  • 建築場景(生產中)
  • 服裝造型(生產中)

 

為傳教服務的中世紀藝術

藝術是為了宗教而存在,不是用來傳播教義就是用來裝飾教堂,內容皆以聖經故事和基督神蹟為主。這時期開始著墨於神性而非人性的描繪,雕刻部分也開始因為基督教不崇拜偶像的限制而逐漸式微。

 拜占庭藝術(Byzantine,西元4~15世紀)

main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以鑲嵌畫最知名,不過承襲了早期基督教藝術風格,這些鑲嵌畫也都是為了向不識字的人民傳教而做,人物形像僵硬呆板,也都有一定的規則要遵循,有點類似埃及藝術的情況。

  • B
  • 服裝造型(生產中)

 


 羅馬式藝術(11~12世紀)

羅馬藝術再度於歐洲盛行,但經過時間的推演又綜合各種藝術風格,被稱為羅馬式的藝術,此時的教堂流行石造圓拱頂,為了支持這樣的重量必須搭配巨型石柱厚牆和儘可能少量的窗戶。它被視為大小城鎮的地標,即使人民生活窮困,仍會集所有知識美學財力去建造含有當地特色的教堂,如比薩教堂。

  • 建築場景(生產中)
  • 服裝造型(生產中)

 


 哥德式藝術(Gothic , 12~15世紀)

main

這時的歐洲崇尚彰顯天國榮耀,厭倦低矮沈重的羅馬式風格,開始設計尖形拱門和放射狀飛樑強調向上的線條,並加入大型彩色玻璃窗讓陽光透進來,捨棄石牆讓整個教堂看起來更輕盈,更接近天國。這樣的風格很快的便從法國蔓延至整個歐洲。

  • B
  • 服裝造型(生產中)
  • 題材:
  • 鐘樓怪人(生產中)
  • 吸血鬼(生產中)

 

 

人性的甦醒

文藝復興初期的古典與創新(15世紀)

文藝復興即「重生」之意,義大利人經過沈悶的封建時期和黑死病的蹂躪後,開始透過作品反映人性,他們對古代希臘的藝術榮景非常嚮往,追求藝術復興,要求重新檢視、改革古代經典,並強調個人詮釋,從此,藝術家的成就不在歸屬於某個教會或教堂,他們的名字開始寫入歷史,社會地位也開始提升。甚至連教皇和掌權者都敬他們三分。

  • 喬托(Giotto ,1267-1337)
  • 揚·范·艾克(Jan van Eyck,1395~1411)
  • 安傑里柯(Angelico,1395-1455)
  • 波提且利(Botticelli,1445-1510)

 


理想美的完成-文藝復興盛期(16世紀)

這時的藝術家地位更高,許多名作也在此時出現,成為最為人知的時代之一。空氣透視的概念開始被應用在畫作中。

  • (義)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 (義)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 (義)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1520
  • (威)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
  • (德)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
  • (荷)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8-1569

 


巔峰之後-矯飾主義/形式主義(Mannerism , 16世紀)

矯飾(manner)來自義大利文的手(Mano)這個字,象徵手工表現大於觀察的表達方式。米開朗基羅在後期對於文藝復興的平衡工整很不滿,開始透過稍微變形、拉長等方式,將人物情緒、肢體誇張化,在完成最後的審判之後,年輕的藝術家認為,大師已達成人體藝術的極致表現,所以紛紛轉而模仿米開朗基羅的風格,但創作出來的作品缺少大師呈現的情感,僅流於形式。

  • 葛雷柯Greco,1541-1614
  • 阿欽伯鐸Arcimboldo1527-1593

 

 

 

君主的榮耀

 誇張的巴洛克藝術(Baroque , 17世紀)

巴洛克(Baroque)一詞是不規則、變形的意思,這種風格源於「反宗教改革」運動,當時天主教會認為感官享受有助於提升對教會的認同度,為刺激感官情緒,教堂開始捨棄文藝復興時期理性的平衡、莊重,改以弧線為基礎。而文藝復興對人文主義的提倡,也轉為對貴族的禮讚,創作大量的皇室畫像。

  • 林布蘭(Rembrandt ,1606-1669)
  • 維梅爾(Vermeer,1632-1675)
  • 拉圖爾(La Tour,1593-1652)
  • 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
  • 魯本斯(Rubens,1577-1640)
  • 洛蘭(Lorraine,1600-1682)
  • 題材:
  • 美女與野獸(生產中)

 


 法國宮廷的享樂主義-洛可可藝術(Rococo , 18世紀)

main

從17世紀末,流行指標就逐漸轉向當時的歐洲強權-法國,洛可可便是指路易十五時代宮廷小巧精緻的裝飾風格。不同於巴洛克的巨大、權威感和戲劇張力,洛可可更傾向以歡樂輕鬆的態度詮釋藝術。

  • B
  • B2
  • 布雪(Boucher,1703-1770)
  • 華鐸(Watteau,1684-1721)
  • 夏丹(Chardin,當時反洛可可的畫家,1699-1779)
  • 福拉哥納爾(Fragonard,1732-1806)
  • 題材:
  • 瑪莉皇后(生產中)
  • 歌劇魅影(生產中)
  • 加勒比海盜(生產中)

 

理性與感性

 理性主義的反動-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 18世紀後半)

隨著龐貝城出土,加上對巴洛克、洛可可所表現出的享樂與放縱性感到反感,人們重拾對古希臘羅馬藝術的興趣,希望回返到當時的美學。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崙稱帝,出現許多歌頌帝王的名作,讓新古典主義更盛。

  • 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
  • 安格爾(Ingres,1780-1867)


 為情感而創作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 , 19世紀前半)

歐洲相繼發生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藝術家們認為新古典主義已經無法表達他們對新時代的不安情緒,於是開始回歸自然,走入個人情緒的表達,其中以愛情、死亡與追求自由等戲劇性的題材最為流行。

  • 佛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
  • 傑利柯Theodore Gerlcault,1791-1824
  • 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1863
  • (西)哥雅 Goya,1746-1828
  • 泰納turner,1775-1851
  • 康斯塔伯constable1776-1837
  • 蒸氣龐克(生產中)
  • 悲慘世界(生展中)

 


 真實呈現眼前所見的寫實主義(Realism , 19世紀)

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結構,讓勞動者的工作機會被機器取代,造成大量失業,生活困苦的社會現象,使得藝術家們開始著眼於現實,描繪平民日常生活,頌揚他們心中的美好,批判社會的矛盾與不公。
繪畫特色:忠於現實,反對歷史故事和神話題材,選擇描繪當時的平民生活、靜物和風景等肉眼所見的事物。

  • 杜米埃(Daumier,1808-1879)
  • 米勒(Millet,1814-1875)

  • 奇幻題材:
  • 愛麗絲夢遊仙境(生產中)

 

科學化的浮光掠影

 捕捉光影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 , 19世紀後半)

人們普遍開始對科學產生興趣,加上攝影術的發明間接砸了寫實畫家們的飯碗,除了讓藝術家們重新檢視光影的描繪技術,也更致力於當時相機無法呈現的顏色表現。他們開始了解光線和空氣如何影響顏色,留下各種瞬息萬變的光影,所以作品通常都有些潦草、朦朧(因為相機已經可以捕捉精準的造型)。於是關於色彩的理論,也開始被整理和發表。但印象派的畫家卻因此忽略了作品的故事性和內在情感,是唯一可惜的地方。

  • 馬奈(馬內)(Manet,1832-1883)
  • 莫內(Monet,1840-1926)
  • 竇加(Degas,1834-1917)
  • 雷諾瓦(Renoir,1841-1919)
  • 畢沙羅(Pissarro,1830-1903)
  • 羅丹Rodin1840-1917

 


 由色彩理論延伸的新印象派(點描派)

秀拉用更科學的方式分析色彩,創造出視覺混色的方法,他將單色的小點規則排列之後,從一定的距離外看畫時,顏色便會透過視覺混合在一起,這樣的方式可以提高作品的亮度,有一種好像看到自然光的錯覺,但畫面的線條較為模糊,後期甚至失去物體的外形,偏向抽象。

  • 秀拉(Seurat,1859-1891)
  • 席涅克(Signac)

 


 後印象主義找回光影下的主體(反印象派)

印象派興起後,漸漸有藝術家對這種只依賴視覺觀察及科學分析的畫派感到不滿,他們反對片面追求光影與色彩,認為應該重視主題的表現以及表達內心的感受,從此“畫得像不像”不再是評論作品好壞的關鍵,不過他們似乎也只有達成這個共識,其後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畫風。

特色:不把光線當作主角,色彩對比強烈,富裝飾性,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採用平塗或厚塗法描繪。

  • 賽尚(Cezanne,1839-1906)
  • 梵谷(Van Gogh,1853-1890)
  • 高更(Gauguin,1848-1903)
  • 盧梭(Rousseau,1844-1910)

 

 

 

百花齊放

 描繪內在的象徵主義(Symbolism , 19世紀末-20世紀初)

象徵主義摒棄客觀,偏愛主觀,反對直接反映事實,應該以隱喻或暗示等間接的方式來表達思想,因此時常帶有神秘色彩。他們跳過文藝復興之後所發展出來的技法,改向文藝復興以前或東方藝術學習,所以會出現用色鮮明、沒有透視感的構圖方式。詮釋的主題大多是探索生老病死、極端的情緒、人性的黑暗面、色情、神話預言或夢境等。

  • 孟克Munch,1863-1944

 


 新藝術派(New Art 或 Art Nouveau)

利用當時的素材表現古典風格,線條和色彩具華麗的裝飾性,以美為最高原則。

  • B
  • 席勒(Schiele)
  • 慕夏(Mucha)

 


 野獸派的色彩慶典(Fauvism , 20世紀初)

在色彩上做了革命,主張用線條和大膽的色塊來表現情感,不做明暗表達和細節的刻劃,認為視覺上的美和和諧最重要,同時也不重視象徵內容。

  • 馬諦斯(Matisse,1869-1954)

 


 將形體重塑的立體派(Cubism , 20世紀前半)

在形體的透視規則上做了革命,主張以形體的本質為重,將其解構成幾何形,再做多面向的組合。

  • 畢卡索(Picasso,1881-1973)

 


 打破具象概念的抽象主義(Abstract20世紀前半)

脫離外在具體的形象,從中抽取出最根本的元素,將形狀簡化到最純粹的點、線、面,色彩也調到最高純度,排斥任何具象的表現,組合出如音樂般生動的畫面。

  • 康丁斯基(Kandinsky,1866-1944)

 


 探索潛意識的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 20世紀前半)

受到當時佛洛伊德的理論影響,藝術家開始以夢境或潛意識為主題,創作不合邏輯、不合理的畫面,引起各國熱烈回響。

  • 達利(Dali,1904-1989)
  • 馬格利特(Magritte,1898-1967)
  • 基里訶(Chirico,1888-1978)

 普普藝術(pop art)

在這日用品被大量生產的年代,大眾不再修理舊物,而是直接丟棄,然後購入新品,導致垃圾量扶搖直上。這個現象使得美國的藝術家們意識到,何不從人們的廢棄物探討當時的社會現象與流行文化?於是他們開始撿拾廢棄物並重新組合成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

  • 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30-1987
  • 李奇登斯坦Lichtenstein,1923-

 





相關連結:

視覺素養

修訂記錄:

2016/10/02-新增”古埃及建築篇”、”古埃及造型篇”

2016/10/18-新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介紹”

2017/06/03-新增”克林姆”、”蒙德里安”

2017/06/04-新增”Danae接受黃金雨”、”拜占庭建築篇”

2017/06/05-新增”哥德式建築篇”

2018/06/12-修改文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