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光圈?
By 16. 10 月 2016這篇會講解甚麼是光圈、光圈的用途及光圈對景深的影響。
光圈的大小我們會用數字表達,數字愈細,代表光圈愈大,數字愈大,光圈相對地較小。像上圖,f/2.8是大光圈,f/22便是小光圈,我們會說f/2.8比f/4的光圈為大,f/16比f/11的光圈為小。
光圈對照片的影響主要有兩大項,一是鏡頭的進光量,二是相片的景深。
光圈如何控制進光量?
我們可以把光圈想像成瞳孔,當光線強烈時,瞳孔會自動收細,當光線變弱時,瞳孔便會放大,等於相機的「光圈」——當我們把光圈調大,自然可以讓更多光線進入相機,反之亦然。
但什麼時候選用什麼光圈拍照,則取決於你想拍出什麼效果。例如拍照時環境光源不足,我們會使用較大光圈來獲取更多進光量,減低手震令相片矇糊的狀況出現。
而光圈亦會影響照片銳利度及對比度,每支鏡頭都有自己的最佳光圈值,在這個光圈值拍攝,可以拍到最銳利的最佳影象,一般而言是落在 f/4 至 f/8 左右。
▲人眼構造和光圈相似,在光線不足的時候,瞳孔會自動放大吸進更多光線,相反在光線充足時,會自動縮細,減少讓光線進入眼睛。(Photo by Trevor Leyenhorst)
光圈與景深
很多初接觸攝影的朋友,都會對拍出「前清後朦」的照片感到疑惑,常嚷著為什麼別人可以拍得出來,自己用同樣的機子跟鏡頭卻拍不出來,所謂「前清後朦」,在攝影中我們稱為「景深」,景深和光圈有著直接關係。
▲淺景深,景深(相片清晰範圍短)
▲深景深,景深(相片清晰範圍闊)
「景深」是指在一幅相片中「清晰」的範圍(也就是上圖的「清晰部份」),在我們肉眼看起來清晰的部份,我們會稱之為景深範圍。
「前清後朦」的照片主要是因為「淺景深」,即比較短的景深深度,景深的深淺主要取決於以下元素:
1) 鏡頭的光圈大小
2) 鏡頭的焦距長短
3) 攝影主體的遠近
4) 感光元件的大小*
景深並不會一下子突然由銳利變成模糊,而是逐漸趨向模糊。事實上,由焦點(中間的白色棋子)開始,前面或後面的部份已漸漸開始模糊,只是我們的肉眼,要去到一定模糊程度才能夠察覺到有關變化。
* 關於第 4 點涉及較複雜的模糊圈等概念,在此不贅,有興趣可參考冼鏡光的撰文,我們這篇集中說光圈和景深之間的關係。
光圈如何影響景深?
光圈越大(f 值越小),景深越淺(前景/背景看上去就像化掉一樣)
光圈越小(f 值越大),景深越深(就是前景/背景看上去比較清楚)
▲f/2.8 大光圈,淺景深 細光圈
▲f/16 細光圈,深景深
▲f/1.8 留意後面綠色的棋子,旗盤上的洞以及右上方的白布,景深範圍比較淺/窄,只是在中間的白色棋子上
▲f/4 將光圈慢慢收細後,遠景亦開始慢慢清楚
▲f/22 將光圈調到最細,後面的背景亦清楚,因為景深變長
光圈以外其他影響景深的因素,留待另一篇「如何做出「前清後矇」的效果?」來解答。
實際應用
在拍風景相片時,如果想得出整張照片都是清晰的影像,我們會使用廣角鏡頭,把光圈較細,如f/11至f/16左右,再以超焦距拍攝。
如果想利用淺景深突出主體,把光圈較出最大,如f/1.4至f/2.8左右,再把主體放在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將可以得出最淺的景深效果。
相關連結:
[新手攝影50篇]甚麼是光圈? | 攝影札記 Photoblog
修訂記錄: